福建省高三上期末质检化学科
厦门市评卷分析
第16题
学生出现较普遍的问题:
⑴①学生错误多是“振荡”
②答得较好,主要错答是“稀盐酸”、“待测液”
⑵此题得分率不高,主要是多答②或④
教学启示:
1. 基本化学实验要做,溶液配制和中和滴定等定量实验要注意让学生亲身体验。
2. 基本化学术语的熟悉记忆和使用,值得教学时注意
3. 在讲解答(2)小题时,要注意本题的正确答法,对本题存在的一些问题,要讲清楚。
第17题
试题评价与答卷分析
本大题是一道测定某部分变质的小苏打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的情景材料的实验探究题。
本题的测量目标包括:碳酸氢钠热分解与碳酸氢钠与酸碱的反应;碳酸根的性质,二氧化碳的干燥与吸收,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等主干知识及灼烧、过滤、气体的吸收与干燥等实验操作技能。同时考查学生的装置图识别与分析,实验原理分析等实验能力。
测定变质的小苏打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方法有多种,本题通过三种方案的讨论,考察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与探究能力,试题设置符合课程改革的方向。
本题在评卷中发现的常见错误有:
①书写碳酸氢钠热分解方程式未配平,未标加热条件
②试样要加热至恒重,许多同学答成使样品不含水分,不含二氧化碳等。
③玻璃棒有些用导管或者搅拌棒
④判断沉淀是否完全的方法中,许多同学答成“取滤液……..”,另外“操作”“现象”“结论”
等关键要素缺漏或者三种不统一等错误答案也较为普遍。
⑤D装置的作用不少同学答成是防止“自身安全装置”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干扰实验结果。
⑥计算碳酸钠的质量分数错误率较高。
⑦误差分析中,许多同学 不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述“缺少一个驱赶残留二氧化碳的装置。”
造成上述普遍性错误的原因可能是:
①化学用语的使用不规范。
②分析能力特别是审题能力较为薄弱。
③实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存在问题。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本题的科学性值得商榷:
①题目设置中方案三是一个不科学的设计,但题目要求学生根据不精确的实验数据计算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不够科学。
②评分标准中判断沉淀是否完全采取“取出试液”的方法是不正确的,不符合定量思想。
教学启示
1.实验探究性问题,值得注意,特别是如何建立定量、实证、安全(环保)观念
2.实验教学学生的表达训练是重点要注意的问题。可在第二轮复习时进行专题训练。
第18题
⑴常见错误:
①字意表达不严谨:修复铁路;铁路上各部分粘合;铺设铁轨时用;维护铁路;
用来将铁路缝隙填满。
②火车铁
③用铝和氧化铁制单质铁
④电焊
⑤只写出:2 Al+Fe2O3==Al2O3+2Fe
⑥只答:铝热反应能提供大量热
⑦错别字:焊接----旱
⑵常见错误:红色;棕蓝色;红褐色;错别字:棕-----宗或粽
⑶①未配平:
例如: Fe3++Cu== Fe2+Cu2+
3Fe2++Cu==2 Fe3++Cu2+
②错加反应条件:“通电”
⑷. ①漏选C ②多选A ③A或者B
教学启示:
1. 元素化合物的学习重在规律的掌握,应用问题
2.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和记忆,注意加强
19题
答题分析:
1. 化学用语书写不完整:化学方程式未配平或者配平系数未转为最简。
电极方程式写反了:H2+2 e==2H+
化学式写错了:Na2O-----NaO H+-----H-
2. 电子得失写错
3. 审题不严, 化合反应未看到,多数人错写成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
化学式错写为氯化钠
4. 表述不准确或错误,如产生氯气;变为无色;变红---褪色------变蓝;
PH试纸颜色变深;出现黄绿色气体;PH试纸由黄色变红色再变蓝色
5. 错别字:褪色---退或腿
6. 少部分答案写错位置
教学启示
1. 化学用语的训练要注意加强
2. 从本题分析学生的理论性知识的复习仍存在一些问题,希望在第二轮复习时注意。
20题
答题分析
(1) 热化学方程式书写存在如下问题:
① 状态错或写不完整
② 计算错误多
③ 表现粗心,未配平多
(2) 化学反应速率单位书写不规范,计算错误多
(3) 学生回答主要问题是文字表达不清,部分同时使用逆向假设,如“如果先通二氧化碳,则………………”,语言语繁琐,无法击中要害。
教学启示
1. 化学反应原理等新增内容的学习要加强
2. 答题规范,计算。文字表达要强化训练,要从小处着眼,提高得分析